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利,而在于什么样的利?如何获得利?这才是义的意义所在。
因此,天不是现象背后的本体,而是在生命创造和流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。后来的禅宗,则更重视生的问题。
在中国哲学中,心字有独特的意义,更多地与情感有关。是管理者,而不是享受者、消费者,更不是破坏者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无人则无以见天地[44]。我认为,这两种讲法各有道理,但是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哲学的特征。[43]言天地之外就是人跳出天地之外而谈论天地,把天地自然界当作人之外的对象去对待。
因此,历来解释《周易》的学者,认为易有三义,即变易、简易和不易,后来的朱熹,又加了一义,即交易。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。这样看来,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,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哲学,那么我们按照哪一种哲学来讲中国哲学呢? 现在我们看看,中国哲学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。
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这个理就是义理,就是价值理性,是有是非善恶标准的,但不是通常所说那种认知理性。我们要从中吸取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内容,其中包括人的心灵精神层面的问题。(五)中国哲学与宗教 现在我再谈一个问题,就是中国哲学与宗教。
所以顺其自然就是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自然容不得私心、私欲,也不能从私心、私欲出发去治理社会。它们所说的心,是神明,是灵明知觉,是明德,是良知良能,但不是灵魂一类的实体。
有一种说法,就是在汉代的《汉书》里刘歆在《七略》里提出诸子出于王官,这是比较早的考察了中国诸子百家是怎么出现的。再简单说一下心灵的开放问题。神就是刚才说的神妙的变化,它是心的一个重要功能。它在认知方面、认识世界方面确实有不足,但是在实践方面有很大贡献。
比如说唯名论、唯实论的争论,人就已经作为一种认识主体出现了,那么逻辑就是一个工具、认识的工具。[107] 朱熹:《四书或问》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来制作的,所以周公是制礼作乐,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及其文化,同时周公确实提出了敬天保民这样一个思想。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,有它的优点,同时也有它的缺陷。
但是,庄子之无情绝不是真无情,而是情感甚笃、情怀甚高,他的真正用意是超越世俗之情而回到天地之情。只有在感性和道德情感达到一致的场合,真正的鉴赏才能采取一个确定的不变的形式。
所以这种体验根本是要体验人生的乐趣,要实现人生的价值,那么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,就必须体道,体验这个道。因为,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,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是一种境界形态,而不是西方式的本体论、存有论那样一种形态。
虽然墨家也讲仁、讲义、讲爱,但是这个爱、仁、义实质上是一种手段,它真正的目的是讲利。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因为中国哲学合法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、假问题,而不是一个真问题。所谓工夫,就在实践上,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意志的自由选择,所以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,意就是意向、意志的意,意在哪里,哪里就是物。中国文化发展在先秦时期,一般有人说是中秦时期,因为先秦时期包括商周时期、春秋战国时期,那么具体来讲就是东周以后的春秋时期。如果能够平等地看待万物,就能够得到情感的满足,体会到人生的乐趣,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,仅仅满足一己之私欲并不能使人快乐,这是深层的生命关怀和生态意识。人人共有之,也是天下共诛之,你违背了良知,违背了良心、德性,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。
其次是墨家,在春秋时期,儒墨并称,都是显学。在这一点上,中西之间出现了差别,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差别,所以我说回到原点,不是回到过去,不是回到过去那个时代,那不仅不能回去,也不可能回去,不是我们凭吊过去,发思古之幽情,回到原点的根本目的是走向未来,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
所以,儒家说的性命之学、性理之学、心性之学,实际上都是讲一种目的理性。人可以实现一种超越的境界,可以进入形而上的一个意义的世界,也可以有一种终极的关怀,但是他仍然在现实世界中生活,仍然是一个现实的生命。
[58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员,叫蒙培元。
他承认最高目的是善,这是与自然规律截然不同的一种道德规律,即道德目的,而自由又同灵魂不死一样,是超绝的形而上学。我们只能说有西方哲学(德国哲学、法国哲学、美国哲学)、中国哲学,这实际上是一个哲学特殊性的问题,但是其中有普遍性。所谓存在认知,就是对人的存在追其根源的自我认识,这种认识可以说是人的本体存在的一种自我呈现、显现出来,这样一种认识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心灵的一种境界,这就是需要自我超越。轴心时代是意味着一个文化的一个阶段,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,它有一些文化的问题,当然这个层面和历史层面是不能分的。
我不知道是什么特殊智能创造的人,但是总而言之,你不能接受达尔文的那个所谓进化论,从自然界进化出猴子,进化出人来,还是有人坚持这样一种观点。我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,从西方哲学的发展看,究竟什么是哲学是有变化的,古代有所谓本体论哲学,近代发生了认识论转向,现代又有语言学的转向,后现代要消解、解构哲学,把哲学化解为生活语言。
如果说,情是应物的,那么,理便是使之无累于物者,但不能改变以情应物才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。后现代哲学批判理性的权威,提出恢复完整的人,不是没有意义的。
《周易》里面的坎卦,其于木也,为坚多心,也用这个心字,虞翻注解尖圻心者,棘枣之术,枣就是我们说的枣树,棘就是荆棘,山上长的一种木,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有尖刺,它们的生长发育都见于那个尖刺,所以就把它(尖刺)叫作心。就人的生命存在而言,则是道生之,德畜之,由此而实现道的境界。
从心的存在意义上说,心就是活动的、不是静止不动的,其实一切心灵现象、心灵活动都是在一个时间中进行的。就是不要看重工具性的作用,人不要作为一个工具、作为一个器具,去叫人家使用。这是生的哲学的第一层意义。人类的认识并不是无限的,正因为如此,人对自然界有一种敬畏之情,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敬畏天命、畏天命。
我们按照通常的理解,白马就是马嘛,但是他们对这个概念进行更进一层的分析,指出白马不能等于马,这是一种分析概念论。不过,不是理论的理性,而是实践的理性。
但他不仅是一位浪漫文人,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玄学家,其主要哲学观点,就是情与道之统一、情与自然之统一,自然就是世界的本体。所谓推上去时理在气先,性在情先,不过是逻辑的推论,不是存在的状态,只是概念的运作,不是真实的存在,就存在而言,则是一时俱有的。
德就是道德、德性的德。无论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根于心、心悦理义,还是朱子所说的爱是情,爱之理是性,都是这样的具体理性,而不是超绝的纯粹形式。